法学杂志

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:打造世界一流法学学科

 

“双一流”建设是继211和985之后,国家在高等教育领域实施的又一项重大战略措施。在已公布的《上海交通大学一流大学建设方案》中,凯原法学院牵头负责的“法治国家与社会治理”学科群被确定为上海交大17个双一流建设学科群之一。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院长孔祥俊说,“这是年轻的凯原法学院迎来的又一个重大发展机遇,在撸起袖子加油干的同时,我们也在不断思考什么样的法学学科才能称得上世界一流,如何缩小与世界一流的差距?”

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院长 孔祥俊

学院背景和发展

努力形成法学的交大学派

说起上海交通大学法学教育的历史,可以上溯至南洋公学时期的特班和政治班教育。特班以储“内政、外交、理财”之桢干大才为宗旨,于1901年4月首办,由蔡元培先生主持,开设宪法、国际公法、行政纲要等课程。新中国成立后,上海交大于1986年设立法学教研室,1992年正式开办法学本科专业,1993年招收第一届法学本科生,上海交大法学教育事业开始逐步恢复。

1996年上海交大成立法律系,1998年取得法学硕士学位授予权。2002年6月8日成立法学院,并投资2500万元进行一期建设,开启上海交大法学教育新征程。

“新成立的法学院在最短的时间内,先后取得了法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、法律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以及法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。”孔祥俊介绍。

2007年7月,美国廖凯原基金会向法学院慷慨捐赠3000万美元,以在上海交大徐汇校区建造新法学大楼、延揽法学名师、塑造学术品牌、培养治国之才和学术精英。2008年4月,经教育部批准,“上海交通大学法学院”同时冠名为“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”,从此迈进跨越式发展的新阶段。

经过十六年的不懈努力,上海交大凯原法学院已成为当今中国发展最快的法学院之一,在教育部第四轮法学一级学科评估中位居A类学科。孔祥俊介绍,“我们法学院已连续七年进入QS法学院排名全球百强。”

而建设法学一流学科的交大之路,则需要抓住国家“双一流”建设和上海“五个中心”建设的战略机遇,充分利用上海交大强大的理工科优势、一流的硬件设施、雄厚的财力和先进的制度,发扬上海交大敢为人先、与日俱进的优良办学传统,聚焦质量建设和交叉学科研究,努力形成法学的交大学派。

优质生源与师资

大幅提升教学生产能力

要建成一流学科,必须要更加聚焦人才培养,大幅提升教学的生产能力。交大凯原法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以学生健康发展为中心,通过落实价值引领、知识探究、能力建设、人格养成“四位一体”的育人理念,实施与通识教育相融合的宽口径专业教育,培养具有扎实的法学专业知识,卓越的实践能力、创新能力及团队合作能力,具备开阔的国际化视野的高层次、复合型法律人才。

为此,交大凯原法学院注重抓好生源质量。连续八年举办“卓越法律人夏令营”,已成为国内法科法院最有品牌价值和号召力的夏令营之一。今年的夏令营就有618名来自C9高校、“双一流建设”高校、重点法科院校的学生报名。通过举办夏令营等举措,使生源结构和质量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。

凯原法学院不仅具有优越的教学科研环境,更重要的是大家和名师荟萃。在刚刚评选的上海交通大学首届五位人文社科资深教授中,郑成良和季卫东教授名列其中。沈国明、高全喜等讲席教授、特聘教授和长聘教授都是法学大家和名师,一批青年才俊已在法学界崭露头角。

良好的生源质量和师资也是学生就业质量的重要保障,法学院学生就业率达到100%,除出国或留校继续深造外,就业层次都非常高。在上海市教委组织的毕业生满意度调查中,本学科位居上海市法学专业第一。涌现了一批优秀毕业生,例如毛晓荣膺被誉为“本科生的诺贝尔奖”的罗德奖学金,为上海交大和法学院赢得了国际声誉。

国际化办学

打造一流法学学科的重要基础

作为中国最早开展国际化办学的大学之一,国际化是上海交大与生俱来的特质,早在百年前,就十分注重对于人才国际化的培养,进入新世纪,上海交大更是大踏步加快国际化的进程。这也是未来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重要发展战略。